close
孩子行為的規範,以及生活韻律的重要性
(摘自小陽光之家五月份家長通訊)
這一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行為的規範,以及生活韻律的重要性」。
相信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會發覺這是所有課題當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項。在家裡家長們可能會遇到孩子哭鬧著不想起床、不想去上學;或是吃飯時慢慢吞吞的、大聲喧嘩、或是跑來跑去等等,當遇到這些狀況,有時候我們會失去自己的耐心而生氣,在幼兒園裏也是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情形,在《Heaven on Earth》中,有一些很好的建議,可以讓我們去想想看是否有一些改變我們可以做的來幫助孩子學會這些生活中的課題。
在家庭文化中,作者Sharifa(Heaven on earth, p.193)將家庭文化用一個星星的五個角做比喻,在星星的最下方的兩個支柱是「家中的工作和遊戲」,以及「家中的韻律」,這兩個基礎讓全家人成一個共同體,一同走過生命的一段旅程;另外兩個像是手延伸出去的兩個角則是「孩子的遊戲」以及「孩子的藝術表現」,在這兩個部分孩子可以得到自我的發展,藉著內在的轉化去了解這個世界;最後在星星的最上端象徵頭的部份則是「行為的規範」。作者提到當另外的四個部份得到平衡且良好的發展,「行為的規範」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的支持。
當發現孩子有一些我們所不期待的行為發生時,首先,作者建議我們先去看看「外在的韻律」是否得當,以及星星的另外四個領域是否需要做修整的地方。
在小陽光之家的一年當中,帶著孩子一路走來,我也是跌跌撞撞慢慢地修改幼兒園的生活韻律。比如說,曾經有一陣子孩子坐在餐桌上喝水等待列車長(同一個桌子中較大的孩子)分早點心時,總是會大聲喧嘩或交談,造成用餐前的氣氛變差。後來,我仔細觀察發現,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們等待的時間過長。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本來就很難安安靜靜坐好,再加上其他孩子彼此大聲交談時,使得在分水果的孩子們分心造成時間拉得更長之惡性循環的結果。後來,我將方式改成在玩具快收完時,就請列車長前去分好水果,於是,那餐前令人困擾的狀況就大大的改善了。
作者也在書中提及希望我們注意孩子個別的差異,比如說,有些孩子對某種食物或是吃飯時間特別敏感,我們也可以適當調整生活的韻律來搭配他們個別的差異。我從午睡後叫孩子起床當中,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有的孩子一叫就會立刻醒來,有的則需要較長的回神時間,有的要先坐起來一會兒,有的要抱在腿上讓他聽到其他孩子的嬉戲聲音後就會慢慢清醒,當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性後,在叫孩子起床的順序中,我們也不知不覺地找到一種韻律;相反的,假如我們沒有注意到孩子個別的需要,孩子很明顯的就會提醒我們,他們會哭鬧會很不安定。
我想,家中很多令人困擾的時刻,有很多是我們大人必須幫孩子去做調整的,假如孩子吃早餐的時間就是需要比較長,我們就提早叫她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慢慢吃;假如孩子醒來時需要一段回神的時間,提早叫他,讓他可以以自己的步調慢慢回神。
第二項則是觀察看看自己的「內在韻律」是否在一個良好的狀態。睡得夠嗎?開心嗎?吃得好嗎?我們必須好好的照顧自己,就像是我們照顧孩子一樣,孩子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們的內心,多愛自己一點兒,做一些滋養自己心靈的事,讓自己處在平穩愉悅的狀態。
再則談到當下處裡原則「溫柔而堅定」。 這幾個簡單的字說起來容易,可是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考驗,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解孩子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史戴納提到當孩子到約五歲時,才開始擁有足夠的記憶去記得應當要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以及開始能夠用一個有距離的角度看世界。在七歲前,所有的行為的學習都是從本能的「模仿」,因此樹立一個「典範」=「身教」,就是教導學齡前孩子的基本原則。
在處裡過程中,有幾個方式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
1.強調正向的行為、伴隨動作以及清楚而簡單的指示
比如,與其說「在室內不要跑」,還不如牽著他的手帶著他走一下,並說「我們在室內用走的」。在吃東西的時候,與其說「不要用手拿」,還不如慢慢的拿起我們的湯匙,用湯匙舀飯並說「我們是這樣用湯匙吃飯。」
2.若還是不行的話,讓他暫停一下(Time out),坐在某個地方休息一下、或是將孩子帶到大人身邊一起做一些事
比如說當孩子拿著長棍子並對著人玩ㄅㄧㄤˋㄅㄧㄤˋㄅㄧㄤˋ的遊戲,在上述正向引導下仍愈玩愈瘋狂時,此時,可以讓他暫停一下,將棍子收起來,等他知道如何使用棍子準備好再玩。另一種方式是將孩子帶到身邊一起做一些事(比如擦東西、縫東西等等),有種說法是當孩子在大人身邊時,進入大人心跳律動的磁場,不知不覺地會調整他們「心的韻律」到大人的節奏(Heaven on earth, p196)。
3.為孩子設定一個安全的界線,並溫柔而堅定地不斷重複
比如說,當孩子在起爭執而打人時,我們要幫他設一個安全的界線,讓他清楚知道,我們要用說的,不打人不動手。別人在玩的玩具,要問過才可以拿。當我們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清楚傳達給孩子這些訊息,孩子漸漸的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喚醒,會透過身體記住這些的。
4.指出某一個部位做出我們所不期待的行為,而非整個孩子本身
我們說孩子漸漸入世,漸漸學會如何和運用自己的身體,有時候他們因著自己本身的氣質,還不太會用適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當孩子生氣推人時,我們可以提醒他,「溫柔的手」是用來遊戲做事的,我們不推人。當孩子在室內又跑來跑去時,我們提醒他,「腳」要記得在有屋頂的地方用走的喔!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並不會讓孩子有被否定整個人的感受,而是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某個地方需要調整改進。
5.要說「不」的時刻
雖然「溫柔而堅定」是基本原則,但並不代表所有的時刻大人都必須表現得甜美而溫柔。有些時候,尤其是當孩子做一些事情會傷害到他人,或是自己時,當下,必須很清楚很明確的被喚醒。比如說,當孩子拿著硬物要打人時,或是大力推人時,或是玩耍到馬路上造成自身安全時,都需要當下家長的立即判斷,即使是大聲喝止也是必要的,以阻止一些危險的發生。
以上所說的是問題發生時的處理原則,可是最根本的還是要找到適當的生活韻律,並且持續不斷的做,來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
這一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行為的規範,以及生活韻律的重要性」。
相信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會發覺這是所有課題當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項。在家裡家長們可能會遇到孩子哭鬧著不想起床、不想去上學;或是吃飯時慢慢吞吞的、大聲喧嘩、或是跑來跑去等等,當遇到這些狀況,有時候我們會失去自己的耐心而生氣,在幼兒園裏也是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情形,在《Heaven on Earth》中,有一些很好的建議,可以讓我們去想想看是否有一些改變我們可以做的來幫助孩子學會這些生活中的課題。
在家庭文化中,作者Sharifa(Heaven on earth, p.193)將家庭文化用一個星星的五個角做比喻,在星星的最下方的兩個支柱是「家中的工作和遊戲」,以及「家中的韻律」,這兩個基礎讓全家人成一個共同體,一同走過生命的一段旅程;另外兩個像是手延伸出去的兩個角則是「孩子的遊戲」以及「孩子的藝術表現」,在這兩個部分孩子可以得到自我的發展,藉著內在的轉化去了解這個世界;最後在星星的最上端象徵頭的部份則是「行為的規範」。作者提到當另外的四個部份得到平衡且良好的發展,「行為的規範」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的支持。
當發現孩子有一些我們所不期待的行為發生時,首先,作者建議我們先去看看「外在的韻律」是否得當,以及星星的另外四個領域是否需要做修整的地方。
在小陽光之家的一年當中,帶著孩子一路走來,我也是跌跌撞撞慢慢地修改幼兒園的生活韻律。比如說,曾經有一陣子孩子坐在餐桌上喝水等待列車長(同一個桌子中較大的孩子)分早點心時,總是會大聲喧嘩或交談,造成用餐前的氣氛變差。後來,我仔細觀察發現,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們等待的時間過長。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本來就很難安安靜靜坐好,再加上其他孩子彼此大聲交談時,使得在分水果的孩子們分心造成時間拉得更長之惡性循環的結果。後來,我將方式改成在玩具快收完時,就請列車長前去分好水果,於是,那餐前令人困擾的狀況就大大的改善了。
作者也在書中提及希望我們注意孩子個別的差異,比如說,有些孩子對某種食物或是吃飯時間特別敏感,我們也可以適當調整生活的韻律來搭配他們個別的差異。我從午睡後叫孩子起床當中,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有的孩子一叫就會立刻醒來,有的則需要較長的回神時間,有的要先坐起來一會兒,有的要抱在腿上讓他聽到其他孩子的嬉戲聲音後就會慢慢清醒,當了解到每一個孩子的特性後,在叫孩子起床的順序中,我們也不知不覺地找到一種韻律;相反的,假如我們沒有注意到孩子個別的需要,孩子很明顯的就會提醒我們,他們會哭鬧會很不安定。
我想,家中很多令人困擾的時刻,有很多是我們大人必須幫孩子去做調整的,假如孩子吃早餐的時間就是需要比較長,我們就提早叫她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慢慢吃;假如孩子醒來時需要一段回神的時間,提早叫他,讓他可以以自己的步調慢慢回神。
第二項則是觀察看看自己的「內在韻律」是否在一個良好的狀態。睡得夠嗎?開心嗎?吃得好嗎?我們必須好好的照顧自己,就像是我們照顧孩子一樣,孩子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們的內心,多愛自己一點兒,做一些滋養自己心靈的事,讓自己處在平穩愉悅的狀態。
再則談到當下處裡原則「溫柔而堅定」。 這幾個簡單的字說起來容易,可是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考驗,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解孩子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史戴納提到當孩子到約五歲時,才開始擁有足夠的記憶去記得應當要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以及開始能夠用一個有距離的角度看世界。在七歲前,所有的行為的學習都是從本能的「模仿」,因此樹立一個「典範」=「身教」,就是教導學齡前孩子的基本原則。
在處裡過程中,有幾個方式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
1.強調正向的行為、伴隨動作以及清楚而簡單的指示
比如,與其說「在室內不要跑」,還不如牽著他的手帶著他走一下,並說「我們在室內用走的」。在吃東西的時候,與其說「不要用手拿」,還不如慢慢的拿起我們的湯匙,用湯匙舀飯並說「我們是這樣用湯匙吃飯。」
2.若還是不行的話,讓他暫停一下(Time out),坐在某個地方休息一下、或是將孩子帶到大人身邊一起做一些事
比如說當孩子拿著長棍子並對著人玩ㄅㄧㄤˋㄅㄧㄤˋㄅㄧㄤˋ的遊戲,在上述正向引導下仍愈玩愈瘋狂時,此時,可以讓他暫停一下,將棍子收起來,等他知道如何使用棍子準備好再玩。另一種方式是將孩子帶到身邊一起做一些事(比如擦東西、縫東西等等),有種說法是當孩子在大人身邊時,進入大人心跳律動的磁場,不知不覺地會調整他們「心的韻律」到大人的節奏(Heaven on earth, p196)。
3.為孩子設定一個安全的界線,並溫柔而堅定地不斷重複
比如說,當孩子在起爭執而打人時,我們要幫他設一個安全的界線,讓他清楚知道,我們要用說的,不打人不動手。別人在玩的玩具,要問過才可以拿。當我們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清楚傳達給孩子這些訊息,孩子漸漸的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喚醒,會透過身體記住這些的。
4.指出某一個部位做出我們所不期待的行為,而非整個孩子本身
我們說孩子漸漸入世,漸漸學會如何和運用自己的身體,有時候他們因著自己本身的氣質,還不太會用適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說當孩子生氣推人時,我們可以提醒他,「溫柔的手」是用來遊戲做事的,我們不推人。當孩子在室內又跑來跑去時,我們提醒他,「腳」要記得在有屋頂的地方用走的喔!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並不會讓孩子有被否定整個人的感受,而是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某個地方需要調整改進。
5.要說「不」的時刻
雖然「溫柔而堅定」是基本原則,但並不代表所有的時刻大人都必須表現得甜美而溫柔。有些時候,尤其是當孩子做一些事情會傷害到他人,或是自己時,當下,必須很清楚很明確的被喚醒。比如說,當孩子拿著硬物要打人時,或是大力推人時,或是玩耍到馬路上造成自身安全時,都需要當下家長的立即判斷,即使是大聲喝止也是必要的,以阻止一些危險的發生。
以上所說的是問題發生時的處理原則,可是最根本的還是要找到適當的生活韻律,並且持續不斷的做,來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