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很多人問我們的一個問題,說老實話還真是ㄧ言難盡,剛好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我想應該可以回答一部分的人心裡的疑問。我常跟宜蘭的朋友說:你們真是很幸運,有這麼好的一間學校除了華德福本身的好理念,還有好山好水的環境相輔相成。大家為了讓小孩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花了這麼多的心思搬家移民,因為小孩讓我們接觸到這樣的教育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

為什麼選擇華德福學校?

此篇文章原發表於成都華德福網站.
http://www.fit-2-learn.org/


                           為什麼選擇華德福學校?
                       (作者:吳 蓓  發表時間:2006-4-25)
                  
去年暑假我回國探親,接受了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採訪,記者問我,華德福是私立學校,家長要付不少學費,為什麼願意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當時我只知道一個例子。在中國廣西農村推廣華德福教育的盧安克,被記者發現後,在媒體上報道了他的感人事跡。13歲時,他在普通學校精神幾乎崩潰,他的父親試著把他送到華德福學校,不同的教育環境拯救了盧安克,已經45歲的父親,目睹兒子的變化,深深被觸動,於是從一名建築師改行做了一名華德福老師。

重返英國後,我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多問幾位家長。由於女兒和我一起回到英國,我從學生宿舍搬到村裡的房子。房東麥德琳太太有5個孩子,令我驚訝的是她把5個孩子全送到華德福學校和幼兒園(當地名稱為麥克荷)。最大的兒子今年16歲,最小的女兒4 歲。有一天麥德琳太太讓我搭她的車去女兒的學校。路上我問她為什麼喜歡華德福學校?
她說:「我年輕時學過一些人智學(華德福教育的哲學背景),對華德福學校的教育思想比較瞭解。我覺得華德福學校的學生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接觸的範圍更廣泛、更開放,孩子們也更有自信。學校不為考試而強迫學生們學習,他們反對任何競爭,鼓勵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相互交往。」  

「我在國內介紹華德福教育,經常被問到如果學校不鼓勵孩子競爭,長大後怎能適應社會?」
「社會中充滿著競爭,為什麼成人要把競爭壓力過早施加在小孩子身上?童年的時間是短暫而又寶貴的。父母和學校應該把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長放在首位,而不要把競爭看得那麼重要。」
「在沒有競爭壓力的學校,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較差呢?」
「不!」麥德琳說,今年6月份,她大兒子參加的全國統考,麥克荷學校名列東薩塞克斯地區第三名。麥德琳還特別強調,華德福學校的老師瞭解每位學生的需要,而公立學校卻不是這樣,他們按大綱、教材、考試來要求學生。但麥德琳的第二個兒子卻不適應華德福學校,小學畢業後,母親幫他選擇一所規模小,僅700多名學生的公立中學。

在英國生活,開支很大,我盡量利用業餘時間打工掙錢。去年年底我找到一份看孩子的臨時工作。母親瑪格瑞特有3位孩子,最大的女兒10 歲,在麥克荷上小學五年級,二女兒6歲,在麥克荷剛上小學一年級。最小的兒子還不滿3歲。平時她接我去看孩子時,總是很匆忙,直到有一天麥克荷放學時,我看見瑪格瑞特正帶著孩子們在校園長凳上曬太陽,我走過去和她在陽光下交談起來。我問她為什麼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

她回答:「華德福教育能夠培養孩子多種興趣,而不是僅僅智力訓練。公立學校及一些私立學校,還有大多數父母,尤其整個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期待就是智力學習,將來上大學。這樣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可能有一天他會感到迷茫,考上大學,研究生,這一切為了什麼?我真正的喜愛是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華德福學校的學生,由於廣泛的接觸和瞭解人類的藝術、手工、農業等各個領域,沒有單一的發展智力,這有助於他們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被動地由父母或社會來決定。」

她的大女兒最初上的是另一類私立小學,漸漸她發現女兒不願上學,後來越來越嚴重,為了上學,經常哭鬧。不得已她把大女兒轉到了華德福學校,從此再也沒有為上學苦惱過。她告訴我,每天接小女兒放學回家的路上,她經常聽到女兒唱歌。她說只有當小孩子高興時才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歌,女兒在學校一定過得很開心。

麥克荷一年級的主課老師勞拉就是瑪格瑞特小女兒的老師,我在她的班上聽了3天的課。我問她為什麼會當華德福的老師,她談起自己的經歷。她的大兒子開始上的是蒙台梭利學校,他的功課很好,卻問媽媽為什麼要上學?他不喜歡上學。女兒喜歡藝術,到了上學年齡,勞拉決定為她選一個有藝術特色的小學,結果發現了華德福學校,如她所願,女兒很喜歡這所學校。於是她又把大兒子轉到華德福學校,一直上到高中畢業。現在大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女兒正在讀大學,而第三個孩子還在華德福學校讀書。看到孩子們在華德福學校健康成長,她決定接受華德福教師培訓,6年前成為麥克荷學校教師。

勞拉作為母親和老師,對華德福教育的喜愛有四個原因。她說:「一是讓孩子成為孩子,不要過早地剝奪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改變孩子的天性;二是重視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通過藝術化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三同時也大量的學習各種知識,不是單純的從書本上學習,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體驗。雖然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比其他學校少,但幾年之後不僅能到同等水平,在某些方面還會超過,我的兩位孩子都順利地考上大學就是一個證明。四是認識到自己是整體的一個部分,是集體中的個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個人對集體、對大自然負有責任。華德福教育注重培養有責任感的個體,而不是自我主義的個體。」

我的鄰居有兩位日本母親,她們的孩子都在麥克荷上學,她們不遠萬里來到英國,就是為了孩子能上華德福學校。橫山今年40多歲,她是我的同班同學。70年代一位日本的母親到德國留學,經朋友推薦,送女兒上了當地的一所華德福幼兒園,然後又接著上華德福小學,期間她對女兒發生的變化又驚又喜,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結果大受歡迎,成了日本暢銷書。橫山讀到這本書時還沒有結婚,感慨自己已過了上學年齡,只有等將來有了孩子,發誓一定要讓他或她上華德福學校。3 年前,她如願已償,帶著9歲的女兒隻身來到英國,她的丈夫為母女提供大部分的資助。而另一位日本母親洋子,卻沒有這麼幸運,她早已離婚,也是受到那本書的影響,先是把兒子送到日本的第一所華德福幼兒園,兒子大了,當時日本還沒有華德福學校,她帶兒子到美國去上華德福小學。3年前又帶上兒子來英國上華德福中學。今年她已經54歲了,每週要打工20個小時,支付高昂的住房和生活開支。但她樂此不疲,只為兒子能上華德福學校。

幫助我出國學習華德福教育的 Jim Willetts先生,對我說:「我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哭著回家,我問她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她說不是,老師教她進位制,她怎麼也不會,老師批評了她。我去找老師,女兒學得慢,用不著去批評她,怎麼能要求每個孩子學習進度一樣?沒想到老師態度生硬,如果不願達到老師的要求,那就別來上學。我一氣之下,就讓女兒退學了。在四處尋找學校的過程中,朋友向我推薦華德福學校,我參觀之後就決定把女兒送進去,女兒再也沒有為上學哭過。我也從此對華德福教育產生了興趣。」從那時至今,對華德福教育的興趣持續了30多年,他一方面做商人,一方面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投入到華德福教育中去,成為華德福協會的核心人物。由於女兒的一次不愉快經歷,像盧安克父親一樣,改變了他的一生。

遍及世界50多個國家的華德福幼兒園和學校,其中不少是家長們開創起來的。我參加英國教師會議時,曾遇到過一位母親,由於喜歡華德福教育,而當地沒有華德福的幼兒園,她就和其他幾位母親湊在一起,邊學習華德福教育,邊在孩子身上實習。我還聽說也有些母親在為華德福教育理想艱苦奮鬥的幾年後,終於當地建立了華德福幼兒園或學校,而她們的孩子卻已經長大,不需要接受華德福教育了。

在麥克荷幼兒園實習時,我遇到三位保育員,她們的孩子都是麥克荷的學生,有的畢業多年已經工作了,有的正在上幼兒園。她們告訴我,她們尤其喜歡華德福教育中對美的重視,當時我們正站在幼兒園的教室裡,她們指著周圍的環境說:「你到別的幼兒園裡就會感到差別。也許人心裡都有天然的對美的追求,美的環境特別打動我們,可以設想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靈也是美麗的。」

1999年9月我隨「自然之友」代表團考察德國的環境保護,我們參觀了漢堡市一所華德福學校。回國後,我寫了《參觀華德福學校》一文,在結尾處寫到:「離開德國已經8個月了,每當看到女兒走向水泥構築的小學校,我就會想起記憶中的那個學校:美的花園、美的教室、美的孩子。每當我看到她坐在書桌旁,做著那寫不完的作業,我就會想起記憶中的那個學校:孩子們在花園裡游戲,在春光下播種,在秋天收穫,他們品嚐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女兒一天天地長大,到哪一天中國也能有華德福學校?」
                        
      2003年 9月26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粒 的頭像
    大粒

    大粒丸

    大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